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物質文化
Material Culture 
開課學期
99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李明璁 
課號
Soc7050 
課程識別碼
325 M459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社318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2人
外系人數限制:4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92material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「這些(瑣碎事物)都是歷史的塵埃,是與古爾維奇所說的微觀社會學具有相同含義的微觀歷史學:這些小事物無窮盡地反覆,構成現實的系列。每件小事物又含納著成千上萬小事物,它們靜悄悄地隨時間流逝,卻又綿延不絕...文明在成千上萬種乍看互不相關、五花八門的文化財貨之間(從日常思維、智慧到生活用品和器具,全都包括在內),建立起聯繫或說秩序。」-- Fernand Braudel, 1979

「我們對待事物的態度,也顯示出我們與自己的關係。假使事物擄獲我們、令我們著迷,我們便會不知自己身在何處;但如果拋棄並蔑視事物,我們也將偏離自我。或許我們該處於兩者之間,總是準備好與事物相遇,準備好讓它們混入我們之中,甚至侵吞我們所謂的自由空間。我們若想處於自我的『中心』,就只有忍受沒有這個中心存在的事實。」-- Roger-Pol Droit, 2003
 

課程目標
文明創造了大量物質製品,並使之充塞於社會生活的每一角落。人與物之間,不僅僅只是基於工具器用的主從關係,在不同時空脈絡和社會情境中,都經常發展出一種互為主體、彼此依存的微妙關係。

這些人造事物皆非生物體,但因文化連結而有了「生命」。於此相應,則是人的生命,亦因無數物件的進出交織,得以呈顯自身作為一種社會存在之意義。

物除了有其獨特的社會生命週期與文化敘事空間,物與物之間,也會環環相扣形成一個龐大的「互文體系」(inter-textual system)。我們若能耙梳這張編織意義的大網,就可窺讀若干社會文化的運作邏輯。

據此企圖,本課程將在前半學期,透過物質文化理論與研究的經典選讀,描繪此一領域的論述系譜和光譜;接著在學期後半,則進一步聚焦於現代日常生活中各類物質文化的生產與消費,學習如何對這些事物進行具社會學視野的文化分析。
 
課程要求
1. 需按每週進度完成指定文獻閱讀,並於上課前一天(每週四)下午六點前,將下列兩份個人作業上傳至ceiba課程網站:(a) 備忘筆記(memo):請以不超過一千字的篇幅,精要說明當週必讀文獻中串連各篇的主要論證軸線、及其與前週或你曾讀相關文獻的關鍵對話點,最後請提出一個你讀完後會想請問作者或與大家進一步討論的問題。(b) 讀書引文(quotes):請從當週指定文獻中直接抄錄出五則原文(所謂一則quote,可以是一句或一段文字並附上頁碼;如原文為英文,請逕自譯成中文),以及你對該引文之簡要評論。

上述每週個人作業表現,共佔學期總成績40%。原則上不接受遲交,如有特殊理由請務必事先向老師請假(但之後仍需補繳)。

2. 每週輪替一個小組負責簡報,內容必須整合:當週所有讀本(含必讀和選讀)之摘要以及自行搜尋的相關補充資料。在簡報中,老師會視需要隨時插入提問,並帶領大家進行討論。此外,每週課後三天內(也就是週一下午六點前),報告小組需摘要整理出課堂討論記錄,然後寄給所有修課同學及老師。

負責報告組的同學,當週可免除繳交個人作業。本項小組團體成績(含負責週之課堂簡報與課後討論整理),佔學期總分之30%。

3. 期末個人報告(五千字以上),佔學期總成績30%。請運用本學期研習過的分析取徑,自選主題進行對某明確物件(單位可以是一個、或一種、一系列等)的社會學考察。

4. 請造訪閱讀「Material World」網站:http://www.materialworldblog.com/
該網站由美國NYU與英國UCL兩校人類系及博物館學教授合作建構。
此外,亦請翻閱參考重要期刊: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W01: 02/25 課程簡介

W02: 03/04 物質文化研究的典範變遷
Ian Woodward (2007) Understanding Material Culture, Ch.1-2, pp.3-31.
黃應貴(2004)物與物質文化,導論。

Part.1 物質文化理論與研究:經典選讀

W03: 03/11 物的史觀:馬克思主義的原點
Karl Marx (1844) 經濟學哲學手稿,第三部分.
Karl Marx (1846) 德意志意識型態,第一卷,第1章。
Karl Marx (1857) 政治經濟學批判,導言。
Karl Marx (1867) 資本論, 第一卷,第1-2章。
* Ian Woodward (2007) Understanding Material Culture, Ch.3, pp.35-56.

W04: 03/18 物的象徵:結構主義與符號學的拆解
Roland Barthes (1964/2008) 〈物體語義學〉,收錄於《羅蘭巴特文集:符號學歷險》。
Roland Barthes (1957/1997) 神話學。全本閱讀
Roland Barthes (1964/2007) 埃菲爾鐵塔。全本閱讀
* Ian Woodward (2007) Understanding Material Culture, Ch.4, pp.57-83.

W05: 03/25 物的消費:意識型態體系的批判
Jean Baudrillard(1968/1997)物體系。全本閱讀
* Jean Baudrillard (1981) 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, Ch. 1-3, pp. 29-101

W06: 04/01 物與文明:年鑑史學的凝視
Fernand Braudel(1976)資本主義的動力,第1章。
Fernand Braudel(1979)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、經濟和資本主義,第一卷,2-4章。
* Daniel Roche (2000) A History of Everyday Things. Introduction, Ch. 7 & 8, pp. 1-8, 166-220.

W07: 04/08 物人關係(一):品味與階層
Pierre Bourdieu (1979) Distinction, Ch.5-7, pp.260-396.
* Ian Woodward (2007) Understanding Material Culture, Ch.6, pp.113-131.
* Thorstein Veblen (1899/2007) 有閒階級論,第1-6章。

W08: 04/15 物人關係(二):消費與儀式
Mary Douglas and Baron Isherwood (1979/1996) The World of Goods, Part I (Ch.1-6), pp.1-92.
Daniel Miller (1998) A Theory of Shopping, Ch.1, pp.15-72.
* Ian Woodward (2007) Understanding Material Culture, Ch.5, pp.84-109.

W09: 04/22 物的生命:傳記取徑的考察
Arjun Appadurai (1986)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, Ch.1-2, pp.3-91.
Tim Dent (1999/2009) 物質文化,第七章。
* Janet Hoskins (2006)“Agency, Biography and Objects”in Handbook of Material Culture, pp. 74-84.

W10: 04/29 個人期末報告proposal提交與討論

Part.2 日常生活中的物質文化:從生產到消費

W11: 05/06 物的設計
Judy Attfield (2000) Wild Things: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Everyday Life, Ch.1 & 2, pp. 11-74.
Guy Julier (2008) The Culture of Design. Ch. 1-4, pp. 1-73.

W12: 05/13 物的收藏
Susan Pearce (1995) On Collecting, Ch. 1, pp. 3-35.
Susan Pearce (1998) Collecting in Contemporary Practice, Ch. 1, pp. 1-21.
* Brenda Danet & Tamar Katriel (1994)“Glorious Obsessions, Passionate Lovers, and Hidden Treasures: Collecting, Metaphor, and the Romantic Ethic”in Stephen Harold Riggins (ed.) (1994) The Socialness of Things, pp. 23-61.

W13: 05/20 飲食與帝國工業文明
Sidney W. Mintz (1985) Sweetness and Power, Introduction, Ch.1 & 5, pp.1-18, 187-214.
Sidney W. Mintz(1985/2008)〈甜與權:糖在現代歷史中的地位〉,收錄於孟悅、羅剛主編《物質文化讀本》。
Sidney W. Mintz(1996)吃。第1-2章。
* Gunther Hirschfelder(2001/2006)歐洲飲食文化史,第9-12章。
* Felipe Fernandez-Armesto(2001/2005)食物的歷史,第8章。

W14: 05/27 食物的意識型態鑲嵌
Katarzyna J. Cwiertka (2006) Modern Japanese Cuisine: Food, Power and National Identity. Ch. 5-Conclusion, pp.115-180.
Anne Allison (2000) Permitted and Prohibited Desires, Ch.4, pp.81-103.
* Katarzyna J. Cwiertka (2006) Modern Japanese Cuisine: Food, Power and National Identity, Postscript, pp. 181-199.

W15: 06/03 穿著的社會流通與詮釋
Peter Corrigan (2008/2010) 衣裝的社會。全本閱讀
* Sophie Woodward (2005)“Looking Good: Feeling Right–Aesthetics of the Self”in Susanne Kuchler & Daniel Miller (eds.) (2005) Clothing as Material Culture, pp.21-39.

W16: 06/10 時尚的生產與消費體系
Yuniya Kawamura (2005) Fashion-ology. 全本閱讀
* Yuniya Kawamura (2004)“The Japanese Revolution in Paris Fashion”in Fashion Theory, 8:2, pp. 195-224.
* Brian Moeran (2004)“A Japanese Discourse of Fashion and Taste”in Fashion Theory, 8:1, pp. 35-62.

W17: 06/17 本周停課,每位同學需藉此時間完成個人期末報告

W18: 06/24 個人期末報告發表及評論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5  課程簡介 
第2週
3/04  物質文化研究的典範變遷 
第3週
3/11  物的史觀:馬克思主義的原點 
第4週
3/18  物的象徵:結構主義與符號學的拆解 
第5週
3/25  物的消費:意識型態體系的批判 
第6週
4/01  物與文明:年鑑史學的凝視 
第7週
4/08  物人關係(一):品味與階層 
第8週
4/15  物人關係(二):消費與儀式 
第9週
4/22  物的生命:傳記取徑的考察 
第10週
4/29  個人期末報告proposal提交與討論 
第11週
5/06  物的設計 
第12週
5/13  物的收藏 
第13週
5/20  飲食與帝國工業文明 
第14週
5/27  食物的意識型態鑲嵌 
第15週
6/03  穿著的社會流通與詮釋 
第16週
6/10  時尚的生產與消費體系 
第17週
6/17  本周停課,每位同學需藉此時間完成個人期末報告  
第18週
6/24  個人期末報告發表及評論